查看原文
其他

利玛窦地图里的小动物

邹振环 文汇学人 2022-06-09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所译绘的世界地图是晚明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第一部汉文西学经典。作为汉文世界中全球面貌的第一次展示,利氏世界地图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的知识点。现在所知的利玛窦12种世界地图的原刻、翻刻和摹本中,就其传播与影响来说,首推留存至今的《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不仅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世界地理学说,也介绍了若干海陆动物知识。彩绘本《坤舆万国全图》上所见的海陆动物共计23头,其中陆地动物有犀牛、白象、狮子、鸵鸟、鳄鱼和有翼兽等8头,绘在各大洋里有各种体姿的海生动物,如鲸鱼、鲨鱼、海狮、海马、飞鱼等15头。这些出现在图中海洋里的动物,很容易唤起一定的文化联想:鲸鱼、鲨鱼及巨大的海浪,会使人想到海洋的威力,鲨鱼象征着实力和残忍、暴戾和杀机;海马则象征优雅、信心和海上航行的平安;海豹在古希腊和北欧神话中是一种可以化身为女神或美人鱼的象征物。“言说”多被用来指宣讲佛教的故事和理论,利玛窦是如何通过复合图文的形式来言说动物的呢?
  
§ 中国化的犀牛

彩绘本《坤舆万国全图》上有中外均属罕见的奇兽——犀牛。1515年印度苏丹木坦法二世(Sultan Modafar II)送给葡萄牙国王马努尔一世(Manuel I)的贺礼是一头印度独角犀牛,马努尔一世特别安排了一场象与犀牛的决斗,以验证古罗马时代自然史学者认为象与犀牛是天敌的说法。据说是象征着坚韧与气势的犀牛轻而易举地获胜,从而印证了古代学者的说法,也使这一动物成为葡萄牙国王的珍贵收藏。同年11月马努尔一世将之赠给教宗利奥十世作为礼物,但遗憾的是它在1516年初的航海途中不幸遭遇海难,犀牛的尸体被做成标本送到了罗马。


丢勒《犀牛》


德国画家兼版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身在纽伦堡,并未亲眼目睹犀牛标本实体,但他于1515年根据关于犀牛的素描以及文字转述绘制了版画《犀牛》,疯魔了整个欧洲,1540年和1550年有两次再版,到1600年至少有5个以上的版本在欧洲流传,接下来的三个世纪被大量拷贝。这幅画被认为是“欧洲大航海时代最受瞩目的动物之一”。利玛窦不会不知晓这头犀牛的故事及丢勒绘制的犀牛版画,但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上的犀牛,却不像后来出现在南怀仁《坤舆全图》上的印度独角犀牛,而有四个角,除了鼻子上的一个角,背部还有三个角,而且全身也没有鳞片,形象类似《尔雅·释兽》中的描述:“形似水牛,猪头,大腹……一在头顶,一在额上,一在鼻上。”

  
§ 瑞兽白象

彩绘本上有瑞兽白象。形象高大的象,性情温和,知恩必报,且能负重远行,是“兽中之德者”。随着佛教的传入,象又作为佛教四大菩萨之首的普贤菩萨的坐骑,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兽。因为“象”与吉祥之“祥”字谐音,因此也被民间奉为瑞兽。而中国传统中神象的造型多为白象,以白象驮宝瓶(平)为“太平有象”;以象驮插戟(吉)宝瓶为“太平吉祥”;以童骑(吉)象为“吉祥”;以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为“吉祥如意”。见之彩绘本的就是罕见的太平盛世出白象。

以童骑(吉)象为“吉祥”


在亚洲与非洲地区,象代表着王权,象征着力量、稳固与智慧。东南亚人认为白象代表着雨神,是生命和丰收的象征;印度教产生后,白象信仰和印度教融合,在印度教的神话中,白象也是印度教的主神、雷神和战神因陀罗的坐骑。白象在缅甸是王权的象征,是国势昌盛人民丰衣足食的吉兆。南怀仁的《坤舆图说》的“爪哇”条有:“(爪哇)诸国毎治兵争白象,白象所在,即为盟主。”似乎是替利玛窦作了关于白象代表王权的解说。

  
§ “嵇没辣之兽”

《坤舆万国全图》中表述着两个不同的动物世界,一个是上述真实的自然动物世界,还有一个是通过想象建构出来的动物世界。

该图所记欧逻巴地中海东岸注文称:“有山名为‘嵇没辣’,山顶吐火,顶旁出狮子。中有丰草,产羊甚广。山脚有龙蛇□(编注:脱字)无人住,后一异人率众开山以居。世传‘嵇没辣之兽’,狮首羊身龙尾,吐火,有圣人除之。盖寓言也。”文字虽然很短,但却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可能也是汉文文献中第一次介绍的希腊神话中的奇美拉(Chimaera)怪兽(利玛窦译为“嵇没辣之兽”)。奇美拉是半人半龙的泰凤和半人半蛇的伊琴娜产下的怪物,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会“吐火”的“狮首羊身龙尾”的令人恐惧的动物,曾用喷出的火焰杀死了艾奥贝提斯(Iobates)诸国部属。


Chimaera


利玛窦将“嵇没辣”改成山的名称,这段叙述所描绘的是一个充满了魑魅魍魉的神奇空间,这一神奇空间对于熟悉《山海经》传统的中国读者也许并不陌生。而在一个无人敢居住的有龙蛇出没的山脚,有一“异人”率众开山以居,显然是强调了人的力量。利玛窦在最后特别说明这一“狮首羊身龙尾”的“嵇没辣之兽”,是被一位“圣人除之”。虽然没有提到“圣人”是谁,但熟悉希腊神话的都清楚,这个“圣人”显然就是乘着有翅膀飞马的英雄贝勒罗丰(Bellerophon),他杀死了“嵇没辣之兽”。利玛窦通过这一不长的文字,不仅介绍了西方这一传统神话寓言,还调动了中国传统异兽怪物的图谱资源。
  
§ 藩地“屠龙”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也有一些动物描述,是有意针对中国传说的象征动物。龙在中国古代是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现象模糊结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神性的动物。龙既神出鬼没,又充满智慧,是一种充满神圣性和神秘性的象征动物,也是能够兴云致雨、主宰雨水的神灵,在中国木结构的建筑物上,经常有龙的形象;龙不仅成为皇权的象征,民间也多以凡夫生子肖龙为时尚。利玛窦甚至是将汉字中的“龙”与西文“dragoni”、“dragone”联系起来的始作俑者,他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分别在表示明朝皇家君臣仪礼中的金龙、龙形装饰以及风水中的龙头龙尾时,用了“dragoni”一词;而在翻译道士骑龙和表示中国皇权象征的龙时,则用了“dragone”一词,这是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第一次国际接轨。

《坤舆万国全图》的“满剌加”(今马六甲的右面大海中)有注文称:“满剌加地常有飞龙绕树,龙身不过四五尺,人常射之。”这一记述虽非常简短,含义非同一般。“满剌加”属于中国的藩属国“暹罗国属国”,却经常有“飞龙绕树”,特别是“飞龙”一词,在中国古代多被认为是能够居于尊贵的地位而大有作为的圣人。利玛窦精通五经,不会没有读过《周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爻辞,他也一定敏锐地意识到中国龙与皇帝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描述小小的“满剌加”这一动物,却不惜使用“飞龙”一词,还煞有介事地称:“龙身不过四五尺”,把神圣的龙身说成仅有一米多,失去了中国民间传说中龙能呼风唤雨的神秘和来去无踪的威严。其用心还在于最后的一句“人常射之”,表示这一动物并非不可触摸,甚至是可以射杀的,实在会让我们不能不将之与西方勇士屠龙之说联系起来。将作为藩属国的“人”,也有力量可以去射杀中国崇拜的神物“飞龙”,显示出他作为欧洲人所认识的“龙”,是该被射杀的,这与我们在澳门大三巴上所见的“圣母踏龙头”的中文铭文和图像之用意,异曲同工,其中所包含的解构中国皇权的意义很耐人寻味。


“圣母踏龙头”




视界观(2014.12.26)| 利玛窦地图言说的动物
邹振环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订阅我们!点击标题右下“文汇学人

转载本公众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